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原创评论
颇有些沧海桑田的感觉 朱学东:一个媒体生瓜蛋的成长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9-10-14
【阅读】1224 A+A-

颇有些沧海桑田的感觉  朱学东:一个媒体生瓜蛋的成长

(作者中国周刊总编辑)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精品购物指南》(以下简称《精品》)的老总张书新兄前不久跟我说,明年即是《精品》创办 20年了。我扳着手指算了算,不知不觉中,我与《精品》的书新兄等相识竟也有 18年了!

18年,即是我混迹传媒江湖的年头。

18年来,我在传媒业界,看多了起高楼,宴宾朋,也看多了楼台塌,宾朋散。

潮起潮落间,我自己也从一个对传媒懵懂无知的生瓜蛋,变成了头发花白、对传媒业已经有自己顽固而独特理解的业内“名人”。颇有些沧海桑田的感觉。

《精品》是中国市场化媒体的先声之一,它于我对传媒业的理解,有独特的意义。它是我遭遇并有深入交往的中国第一份市场化媒体。

1994年暑假起,我从北京印刷学院借调到国家新闻出版署报纸管理司(即今天的新闻报刊司)帮忙。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当时《精品》的主要负责人张书新和徐方等人。

那个时候,虽然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掀起了一个开放的高潮,但中国传媒业还是计划管理坚挺的时候,媒体机构的诞生,完全是行政审批的结果;传媒业的真正主流,还是中央级大报、各省级机关报、晚报等;都市报才有零星起步,市场化报纸还未形成真正的规模影响力。在业界和管理部门眼中,类似《精品》这样的媒体,甚至还有些另类。小心呵护各种社会关系,是这样一些从市场中孕育生产出来的媒体生存发展的不二法门。

但当时的《精品》,借助经济复苏繁荣催生的精品热潮,迅速成长,已经在北京市场上形成了相当的影响力,经济效益不错,正在筹划从周一刊改成周二刊。

书新、徐方经常会跑报纸司办公室坐坐,这一坐一聊天,我这借调的,却很多听了进去。我对报纸市场渐渐有了些理解。

后来跟书新他们也很熟了,交流的多了,对于《精品》的运作,对于他们的办报理念,以及他们对于媒体和市场的理解,也渐渐灌输给了我。

这种聊天交流,与官方的正式汇报和场面上虚以委蛇的说辞截然不同,其中有喜怒哀乐,有经验教训,这种对媒体的市场化理解,虽然当时没有开花,却已深埋于我心中。

再后来,中国经营报和精品购物指南内部的纷争,导致国家部委下文,对报纸合作的产权关系进行界定。

这场纷争带来的伤害,对两者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虽然后来它们恢复了过来。

这也让我看到了残酷的一面,看到了在中国做媒体的不易,看到了中国媒体改革边缘突破的边界所在。

正是有这样的沟通交流,让我一直对市场化媒体的从业者怀抱敬意,也让我对市场化媒体的艰难成长,怀有温情,怀有同情之理解。这也就有了后来我执掌《传媒》杂志时代,坚定了为推动中国媒体业的市场化努力、为那些市场化媒体鼓与呼的办刊立场。

其时,新闻出版署报纸司是门庭若市,各地要求新办报纸的,要求变更刊期的,受表扬的,挨批评的,络绎不绝。

我后来回忆,当时跑新闻出版署的报人最多的有三种。

一种是主流报纸,比如各地省级地市级党委机关报、晚报等等,当时他们的发行量和经济效益在业界都占主流地位,他们到北京来,一般都是来接受政府表彰,或者专程来汇报成绩的。

至少在当时来说,他们是真的有些经验值得总结传播的,比如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新华日报、四川日报等。

在这些媒体送交的报告里,虽然难免也有些夸张自吹的成分,但不像后来似的更多是自我吹嘘,主要还是这些媒体在市场上搏杀的经验教训,披沙拣金之后,还是能够知道很多信息。

另一方面,在与那些代表自己媒体来京汇报的人的交流中,也获益匪浅,逐渐把握住了当时主流媒体的脉动。

我后来跟我年轻的旧同事谈到,若要在媒体业界发展,如何从这种汇报中捕捉有效信息,很重要。某种意义上,当时你是在跟中国传媒界最好的媒体打交道,与这个行业顶尖的领导者交流,若是有心人,定会受益匪浅。

第二种经常跑出版署的,是所谓犯了错误的,比如超越了办刊宗旨、未经批准出那些专版特刊,等等。

这些人跑北京机关来检讨自己的错误,来之后,首先会与我们这些小人物交流。从很严肃的谈话开始,一来二去的,也就熟了,到最后也常是嬉皮笑脸的了。

人怕熟,一熟就成了朋友,成了朋友,交流的信息就不只是检讨中写的了,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其实是最草根的市场信息,反映的是底层最有生命力的脉动。

我后来跟朋友一起回忆,认为这些人是真正市场化的先驱者,当时的所谓错误,其实是我们管理部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没有跟上时代的结果,有些刻舟求剑的味道。

不过,比较幸运的是,当年新闻出版署上至领导,下至像我这样的普通职员,大多是从业界出来的,能够理解这个行业的不易,也希望行业能够繁荣发展,所以能够跟业界成为朋友,也就对行业的变化,对影响行业的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了相对比较深的认识。

第三种人,是市场经济开始孕育生长的时候,许多业界精英开始筹办新式的报纸,开始采取新式的经营模式,这就是以都市报为代表的一代报人。

因为中国媒体的管理,实行的是行政审批许可,创办新报纸,自然要北京批准。这些传统媒体中的精英们,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目标,许多人来到北京,除了官方式陈述自己的理由外,也会有非官方的交流沟通,这一过程,这些当年中国顶尖的报业高手们,都会谈自己的理解,也让我这样的门外汉顿开茅塞。

我后来毫无愧色地跟行业朋友交流,说我自己就是有心人,我从那些媒体细微而渐宏大的变化中看到了伟大的变革,和前行的方向。某种意义上说,我一开始就是与这个行业那些后来公认的市场化的最好的操盘手有比较深的接触,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尽管当时许多人并不一定有这样的认识。

我一直感谢时代给予我这难得的机会,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会的。

从进入这个行业起,我一直都有机会与这个行业最优秀的人交流,向他们学习,分享他们的经验教训和喜怒哀乐。

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即便自己是矮子哪怕是侏儒,我也能借巨人的肩膀,得以远眺。

与当年那些给过我远眺未来眼睛的行业师长们一样,我今天也愿意与行业的朋友们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喜怒哀乐,毫无保留。

我会把自己对于行业的理解,对于实操过程的所得所失,用文字或语言呈现出来。

这一过程,并不只是单向度地付出,也有很多收获。

在交流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体验和认识,也掌握不同的信息,交汇融合之后,或许又成就了全新的眼界格局。感谢《精品》以及所有帮助我成长的媒体和朋友们。

颇有些沧海桑田的感觉  朱学东:一个媒体生瓜蛋的成长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谋定处理-国情讲坛:挑战对中国人信仰的否定
区块链+谋定政务服务-经信研究·寇南南对话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