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经验交流
一位真正“懂时政”的记者 钱昊平:靠谱比敬业更重要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7-01-09
【阅读】2174 A+A-

一位真正“懂时政”的记者 钱昊平:靠谱比敬业更重要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钱昊平安徽无为县人,1979年生,2001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新闻专业,2011年 10月进入《南方周末》,现为时局版记者。钱昊平,南方周末时政记者主力。从业多年,他对新闻仍然一如既往地充满热情。2012年,他以超过 40篇的发稿量,成为南方周末新闻部最高产的记者。他以对时政报道领域的钻研,和对政策法规、党政人事调整、官场规则等方面信息的积累,实实在在地把时政报道做出了专业的味道。一句话,他是一位真正“懂时政”的记者。

2011年 9月,我到南方周末报到,此时已当了 10年记者,很自觉地将自己划分到市场化媒体记者队伍中“年龄偏大”的那一类,但在一些同事眼里,已经不是“偏大”的问题,某同事聊天时就突然来了一句: “在周末,记者进进出出流动很大,但像你以这样的高龄来到周末还是很少见的。”

听到“高龄”,心中有一阵慌张,不过我还是笑了,笑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的感到很乐,觉得这个词还有点贴切。

转眼间,一年已过,编辑向我约此稿时,慌张不再,却感到惶恐,因为这一年实在没有一件自己感到满意的作品。但既然答应了,又不能不写,只好勉强凑字交差。

一、他们做做样子我就信以为真

2001年,从大学新闻系毕业时的时候,我去了北京的一家都市报,当了热线记者。那时都市报刚开始走出地域限制,涉足国内新闻,主要是社会新闻,尤其是突发性的灾难新闻如矿难、火灾、食品中毒是这一类新闻的主角。作为新闻界的初生牛犊,总希望这类新闻发生时,自己能在现场。

但当时我们的总编辑尤其不愿做外地的报道,所以后来有另一家都市报创刊,设有深度报道部可以放眼全国的时候,几乎没有犹豫,我去了,理由很简单,就是想着能“干大活”,并到处走走看看,现在想想,那样的选择真的与新闻理想没有太多的关系,就是一个个人爱好。

此后,确实赶上了不少重大新闻现场,什么杨新海、黄勇特大杀人案,什么包头空难,什么河南大平矿难,回想一下这些都已经很遥远了。

也就是那个时期代,新闻江湖剧变,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刚毕业那几年,在深度报道方面还是《南方周末》一统天下,所以有什么重大新闻或舆论监督报道时,同行聊天时经常会说的一句就是“《南方周末》那一期报道的什么什么如何如何。”

但时代已然不同,各地的都市报开始派记者报道国内的新闻,一些周刊、杂志也相继创刊,到了 2005年前后,发生一起重大新闻时,已经很难想起来一则重大新闻是谁先报道的。但如果哪个媒体肯下功夫,在重大事件中能有独家的视角和内容,还是有人能记住。

这个过程中,时政类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多,开始有一席之地,我也开始尝试时政报道。

一开始,对做时政报道的兴趣点往往在于“这个事挺有意思,这是个创新”,局限于一些地方创新类的报道,但在中国的现实是,什么样的创新都是靠领导重视,经常是领导一调动便“人走政息”,也有人说“下改上不改必然死路一条。”

所以,经常在我们还在论证一个做法的进步意义时,做法已死。于是,经常能听到同事说“时政报道很虚,没什么值得做”,但我一直找不到一句最精炼的话来解释为什么要做时政报道。

直到有一天,听见我的一位曾经时政报道就是要“他们做做样子,我就信以为真。”我觉得这话正是我想说的,做时政报道不是为了像党报那样为表扬他们,而是借你的创新来表达我们的观点:为什么要创新,不创新会怎么样?当然这不是时政报道的全部。

二、靠谱比敬业更重要

2011年 4月,《南方周末》时局版缺人手,我那时也在原单位呆得久了,有点腻烦,想挪窝,于是就换工作了。

原来的工作比较杂,什么人物稿、对话稿、调查报道、突发事件,遇到什么题材就做什么。现在终于可以一门心思地就做时政报道,我以为从此可以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记者了。

但是通过 2012年一年的工作,我发现并不是那回事,我现在对自己定位是“南方周末的一个相对固定做时政报道的记者”,而不会说自己是个“时政记者”,这是因为我既没有那么多的官场资源,也没有足够深的时政涵养,因此只是报社内给时政版写稿的记者,而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时政记者”。

过去一年,多写了几篇稿件,那是赶上了不写也得写的任务。就做新闻而言,恐怕没有人会否认,2012年是个名副其实的“时政年”,这一年是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最后一次会议,重庆官场纷争,地方换届全部完成,中央换届也尘埃落定。2012年中国值得一读的事情实在太多。

年初的全国“两会”是个开始,每到两会,环北京的周边地区表现得比北京还紧张,交通、电力、通讯、卫生等部门也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责任感”来保障“两会”,必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直以来,对 “两会”的费用支出有关部门一直三缄其口,当无法计算两会的费用时,我们换角度写了篇《两会保障,多少部门在服务?》,有心的读者读完自会明白我们的用意所在。

“在这里,读懂中国 ”是《南方周末》的口号,但现状是,我们正变得越来越难在自己的报纸上读懂中国,不止是我们,同道中人又有几个能幸免?

也许,向读者介绍中国的“常识”是个不错的选择,走在北京,到处能看到执勤的武警,但到底哪些部门该由武警站岗?中国的干部多,待遇好,层级也不少,但谁能知道中国有多少部级干部?

作品名称:两会保障,多少部门在付出

刊载媒体:南方周末

发表时间:2012年3月15日

作品影响:在中国召开“盛会”,花费几许?投入几多?每年的全国“两会”可谓最典型的观察样本,也是多年来被社会所关注的话题,但没有人给出过答案。依靠记者的力量显然也不能给出清楚的答案,但换一个角度就可以让读者知道“原来两会有这样!也有那样!”但这么做的“边界”和“底线”在哪里?罗列出事实,让各自去体会。

作品名称:党代会怎么开

刊载媒体:南方周末

发表时间:2012年11月1日

作品影响:2012年,中国最大的时政新闻,恐怕应该要算十八大了。五年一次的换届必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和不为人知的奥妙,甚至它的“真正”的程序本身也是值得关注的,在十八大还没有召开之前,梳理过去历届党代会的程序,总结出一些规律,或许是个办法。

作品名称:人大政协:初现干部“中转站”

刊载媒体:南方周末

发表时间:2012年6月7日

作品影响:一直以来,人大和政协被看成是“政治养老院”,被称作是干部的终点站,但最近几年,这种现象似乎出现了改观的苗头,有些人大、政协的副职被提拔到党委和政府的副职,有的政协主席成了行政首长,不论一个干部升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但从表面看,“终点站”的局面有所改观,有的地方成了“中转站”,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或许有人觉得无聊,有人觉得没有必要去了解。但当你了解清楚之后,你才会发现这不光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这里有真正的政治,也有最真实的时政新闻。

十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说短也短,说长也长。

曾有人问我如果有 100分,我能给自己打多少分,我说勉强能打 70分或更低。

在那些我能给予更高分的同行中,我欣赏那些执着、敬业的同行,但我更推崇那些言出行、行必果、不放编辑鸽子的同行。放弃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奔波在新闻现场的精神可贵,但按时交稿的“靠谱”作风更加重要。

如果问我希望别人给我什么样的评价,“靠谱”二字足矣。

(作者系南方周末记者)

 ■“救火队员”老钱:宁辞职也不能交出线人

吕宗恕

认识老钱多年,他在同事眼中是报社出了名的快刀手,更叫绝的是“刀刀见血”。以平均每月四篇的发稿量,让老钱在入职南周第一个完整工作年份里列居记者前三甲。其实,他还是部门版面上的“救火队员”。

老钱平时工作节奏颇快,通常,完成一篇时局稿从接到选题到采访、成稿,不过五天。一旦遇到特殊情况,编辑一般会安排老钱火速应急,以防版面开天窗,而老钱出手也很少有不顺。因此,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时局版上也就不是意外了。

平时话少的老钱,2012年年末发飙,怒斥自己一篇发在时局版的人物稿被改得“错误不仅低级,而且恶劣”。在不可思议的错误证据面前,老钱痛骂“为了莫须有的‘风险’,去篡改基本的事实,像编剧一样靠想象去改记者的稿子”,实在“不可原谅,不可宽恕”。

老钱几次因稿子所谓的尺度、风险问题被改得面目全非而骂娘、捶胸。记得在 2012年“十八大”报道期间,老钱费劲心思找到各方党政要员才写出来的一篇有关党代表遴选规则的解释性报道,在见报时不过是一些习以为常的公开信息。

屡屡被“奸”后,伤痕累累的老钱还是选择继续上路。与以往不同,老钱少了激动,多了坚韧。他的部门同事李梁因此几次对他颇有赞誉。

在职业行为中,老钱无疑是一个恪遵操守的记者。一篇涉及干部考察的报道引起上级的不悦,他被要求交出采访对象名单以便核实,老钱决定宁可辞职,也不能交出线人,但没有想到的是,最后还是给线人造成了被动。“我愧对于我的采访对象,我实在没有办法一再突破我的职业操守底线”。那次他在电话中和我聊天时这样说。

在南周之前,我和老钱也是同事,都在新京报深度报道部供职,加盟南周后,老钱说在工作上才有了更好的感觉。

在老钱的职业规划中,他没有太多高远的目标,他乐于记者工作。哪怕一线采访艰辛,近十年来,他还是一路走来。

工作之余,老钱喜欢“炸金花”,据言,几次主动约战的同事最后进贡给他的流水进账都近乎一篇稿子的“含金量”。难怪有同事开玩笑,老钱的名字中带“钱”,要输都难。

当然,天生“粗人”面相的老钱还有更多心细的时候。

得知一位同事不慎摔伤住院后,他几次跑到病房探望,还特别提出等同事出院时他自己一定要开着新买的 SUV来接。老钱还对那位正在康复治疗的同事说,你在医院安心养伤,家里有事尽管开口让我去办。之后,他还经常去电问候。

这,就是我眼中的老钱。

(作者系南方周末记者)

■江艺平点评

南方周末一年刊出 52期,钱昊平平均每月发四篇稿。高产,却并非他入选年度记者的主要原因。在最敏感、最不具专业性、最容易被撤稿的时政领域,他把时政新闻做活了,做出了专业的味道。他的努力,使“读懂中国”有了更多样化的读法。

一位真正“懂时政”的记者 钱昊平:靠谱比敬业更重要

6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