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记者手记
以他独特的眼光打量着经济有趣细节 陈新焱:在南方周末5年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7-01-09
【阅读】1232 A+A-

以他独特的眼光打量着经济有趣细节 陈新焱:在南方周末5年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陈新焱湖北咸宁人,因五行缺火,父母赐了“三把火”。本科中南财经政法,研究生华中科技大,2009年毕业后进入南方周末经济部至今。一双鞋合脚,可以连续三年都买同一双。典型的“经济适用男”。自 2009年入职以来,陈新焱的写稿量在南方周末经济部一直名列前茅。《“暗物质”facebook》、《美的式传位》、《华为“被造城”》……陈新焱总是以他独特的眼光打量着经济新闻中的有趣细节。其努力、认真和刻苦,以及对新闻业务的执着和不断进取,为同仁所共赏。

最怕催稿。没想到 2013年的第一次被催稿,来自《南方传媒研究》。

我曾经听过很多南周人被稿子逼“疯”的经历,有尿频的、有涕泪双流的、也有差点就跳楼的。其中最真实的一个,来自原南方周末经济部总监马克。他说,有一次写个稿,眼看已经凌晨两点了,还一个字未动,时针一点点往前走,他时而站时而坐,东方露出鱼肚白时,还是一个字敲不出来。这时,他先拉上窗帘,制造夜晚的效果,发现还有光透进来,便开始拿衣服去堵……

马老师已经是南周的元老了,听到他讲述这个段子时,我还是实习生。后来进了南周,我开始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被稿子憋到内伤,几乎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曾经,我以为是我笨,后来听说,南周的大师李海鹏老师写稿子时,也常如此,心里瞬间就平衡了。

接到这个命题作文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可不可以不写啊?倒不是我不愿意敲字,而是觉得,我有何德何能,胆敢接“年度记者”这个头衔。南周牛 B闪闪的同仁到处都是,我可能是最不起眼的一个。

此话真不是谦虚。就在半个月前,南周刚刚开完年会,每年的这个时刻,南周的“奥斯卡”会一一颁出。连续四年了,我也没拿过什么大奖,想来真是惭愧。

我是 2009年进的周末,在这之前,是南周绝对的粉丝。高中时是看;大学读了新闻系,便和一帮同学鼓捣了份校园小报,因为专揭学校的短,且每篇文章都是三、四千字的长文,标题也起得特轰动,诸如“奖学金,您看清了吗?、”软硬件,如何迎评?“等,竟然被同学们大言不惭地称之为”小南方周末“。那时,我是校领导办公室的常客。但因为靠找学校周边的餐馆、发廊做广告,报纸竟然还能自负盈亏,领导们也不好直接关了。等到快毕业时,荷尔蒙蹦得差不多了,报纸终于还是被学校收编了。

我记得南周的前辈陈涛老师曾经写过一段很经典的话,用以概括南方周末记者。他说,一个典型的南方周末人是这样的:出生在农村或者中小城镇,有一个谈不上幸福的童年,曾经做过文学青年,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接受好的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样的人,有一点骄傲、有一点清高、有一点排斥庸俗、有一点显得有理想的样子;这样的人,有的社会责任,他无法忘记,虽然自己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但是小时候和他一起玩尿泥的小伙伴们现在还在社会的底层挣扎着;这样的人,是新闻人中的儒家———千百年来,儒家的理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虚荣地说,读到这段话时,我的小心肝真的颤了那么一下下,很自然地将自己往这上面靠:出生在农村,不假;曾经做过文学青年,好像也对;有一点排斥庸俗,有一点显得理想的样子,小时候一起玩泥尿的小伙伴们还在社会底层挣扎,尼玛,全对啊。怪不得一直对南周心有戚戚呢。毕业后,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幸运儿。记得入职培训那会,南周人的精神偶像江艺平老师出来和新员工见面,我站起来自报家门,那自豪感,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那时哪里知道,一同入职的人,都在嘲笑着呢。南周只要成熟记者,要求来之能战,战之即胜,入职的第二天,就被空投到了济南,要在三天内赶出一个头版,这趟差回来,整整瘦了 5斤。

原本以为,以这样的趋势下去,保持完美的身材是没问题了。不成想,半年之后,就开始发福了,同学见到,都说南周的伙食好,他们哪里知道,这都是连续熬夜熬出来的。

相比山大压力,这些其实还是其次的其次。南周的新人入职,对部门来说,就是白纸一张,南周没有导师制,没有人会告诉新来的你怎么去写作,怎么去采访,怎么去发现选题,一切全凭你的造化。

开始时,有题就跑得挺欢。后来发现,这样打乱仗似乎不行,得找个方向。于是便开始纠结,往哪个方向上钻。

按照传统的套路,记者被分成各类条线,跑汽车的跑汽车,跑地产的跑地产,但南周是份综合大报,而记者就那么多,各自的划界也就不那么分明。曾经有段时间,我为了先宽后窄,还是先窄后宽,纠结的不行。漫无目的地做吧,怕成不了“专家型记者”;一头扎入某个细分领域,又担心再也跳不出来。

磕磕绊绊中,还是马克老师一语点醒:其实这根本没有答案,入门阶段,如果给自己画过多的条条框框,只会束缚手脚,倒不如先到处跑跑看看,说不定哪天就找到自己的领域了。

他还说过一句话:真正的高手,是将各个领域打通来做。当时并不是很理解,而今回过头看,这不就是新闻操作的至高境界么?打通任督二脉后,任你神马功夫,都能信手拈来,相得益彰。政经的题,也有产经的视野;产经的题,也可以用政经的观察视角。这,不恰恰是南方周末需要的混搭式产品么?

作品名称:“ 暗物质” Facebook ——从没来过中国,但很多人都在谈论

刊载媒体:南方周末

发表时间:2012年 5月 24作品影响:选择facebook上市之前的热点时刻,用新颖的角度切入,121暗喻之妙,角度之独特,采访之详实,令人击掌。见报后即被广为传播。

作品名称:腾讯:自己与自己的战争

刊载媒体:南方周末

发表时间:2012年 5 月 17日

作品影响:“明星公司”的重要动作,作为周报难得的抢先报道。采甚至有大公司打来电话,邀请记者以旁观者身份,为公司进行诊断。

新闻说起来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南周之所以能在新闻界取一席之地,有人将之归功于其宏大叙事的能力,讲的似乎也对,南周的确有一套自己的新闻方法论。去年和新入职的同事们交流时,我曾经举了个例子,任何一个新闻,到南周这里,我们都会习惯性地给它画一个坐标轴,就是一个番茄,你也应该努力这样去看:它的纵轴是什么?横轴是什么?它的过去是什么?将来是什么?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如果一个事件,你没法用一种“大历史观”来看待它,那它就缺乏标本意义,不厚,写出来就不好看。

南周的口号是,在这里,读懂中国,其实这话完全可以改写成“在这里,读懂‘中国逻辑’”——在光怪陆离的中国,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每一件事的发生,演变,除了有个自己的逻辑外,一定有个“中国逻辑”。这个中国逻辑有时很明显,有时却很隐蔽,如果我们能将这个逻辑说清楚,那就是一篇好稿子。

关于这一点,南周新闻部的曹筠武老师来我们部门交流时,曾打了个很好的比方。他说,南方周末的选题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小清新的(就是那种平常而普通的新闻);一类是重口味的(就是杀人放火越狱盗窃之类的新闻)

(大意);这两种新闻其实没什么,看过了也就过了,真正能在新闻史上留名的,都是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诸如他自己写过的《系统》、今年南周新闻奖的获奖作品《砸车者蔡洋的生存碎片》等,而这些选题,之所以能从“小清新”、“重口味”变成“高端、大气、上档次”,则完全是因为他们都被赋予了“意义”。

如果说,南周真有什么秘籍的话,我觉得这个就可以算得上是了。入职南周 5年来,虽然没有写出什么出彩的文章,但对这句话的理解却愈来愈深刻。我想,这应该算是南周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吧。

(作者系南方周末记者)

 作品名称:美的式传位 

刊载媒体:南方周末 

 发表时间:2012年 9 月 6 日

作品影响:在外界盛赞美的不传家族成员而传位于职业经理人时,此稿独辟蹊径,还原了事件的真实逻辑。

 ■一个戴红领巾的三好学生

顾 策

在美国犯罪小说作家迪弗的笔下,那些最危险的杀手通常都有着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的面孔。

陈新焱就是这类人(也许女实习生会反驳我,她们觉得陈新焱很帅),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戴一副平常眼镜。站在人群里的时候,他不怎么说话,也几乎没发过脾气。玩杀人游戏时,他很难被迅速揪出来。而对采访对象而言,他无疑是个合适的倾诉对象。

不过,要是把他丢到张牙舞爪的记者堆里,他很快就会被认出来。因为他太格格不入,像一个戴红领巾的三好学生,不说脏话,没有咄咄逼人的气质,也没学会如何在唇齿间玩弄那些大词。他甚至不抽烟,不喝酒,没换过女朋友,从大学一直谈到结婚。

我初识陈新焱是在 2009年。那时我重回南周做经济部编辑,而陈新焱也入职不久,刚发表的一篇稿子颇受好评。其他部门的人来经济部串门,会特意问一句:陈新焱是谁?

南周的新人,就像被扔到一个鳄鱼池里,通常要经历一番磨难。我曾见过很多新人的悲剧,一篇稿子要重写无数次,总有一句批评让他们泪流满面,因此遁走的人不在少数。

但陈新焱却是个早熟的记者。无需编辑太多提点,他就能拿出一篇合格的作品。这样的记者,通常是编辑们争抢的对象。

这也许是因为他曾在周末实习过一年,参与多次报道,写硕士毕业论文时也详细研究过南方周末的历史和操作经验。而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南周记者所应有的理想主义情怀,并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个职业记者最重要的能力是提问、思考和倾听。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篇好稿出炉的前奏;深入思考,可以让你捕捉到复杂世界最微弱的回声;坚持倾听,是一篇稿件有血有肉的保证。因此,每当我遇见一个滔滔不绝的记者,总是在内心暗黑地涌起剪掉对方舌头的冲动。

陈新焱就是具备这些能力的记者。带着一个个问题,他从政经这条道走进了光怪陆离的中国现场。

为什么珠三角的工厂年年闹民工荒?为什么制造业开始重新引进机器替代人工?为什么中国各地的经济开发区开始成为投资大鳄?为什么很多公司在各地大肆圈起工业用地?这些疑问,变成了他笔下一篇篇帮助读者读懂中国的稿件。125因为人少,南周记者不得不成为全能选手。我跟陈新焱的合作是从公司报道开始的,苹果皮兄弟创业史、暗物质Facebook、腾讯大公司病、美的疯狂扩张后的一地鸡毛、中兴巨亏背后的高管老鼠仓,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全面细致的采访、对文本如爱惜羽毛般的一笔一划,是陈新焱在操作这些稿件时给我留下的印象。

稿件是用生命熬出来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战地记者,南周的很多记者都是如此。两年前,去青海采访时,陈新焱就突发结石病。几天前的一个晚上,他再次发病去了医院。然而第二天,他又动身去采访。

“已经五年了。”半个月前的年会上,陈新焱突然蹦出这么一句。这是他在南周的时间坐标。

(作者系南方周末编辑)

 ■江艺平点评

谁说流水无痕?在这座铁打的营盘里,每一个来过的人都会留下烙印。传承,不仅仅在于理念的感召,还在于惺惺相惜的彼此认同。难得陈新焱念兹在兹,其实他的报道也不遑多让,正在显露“青出于蓝”的端倪。一张好报纸,就是这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以他独特的眼光打量着经济有趣细节 陈新焱:在南方周末5年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