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经验交流
当下文字工匠 余维庆:一个文学青年的自我维修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7-01-09
【阅读】797 A+A-

当下文字工匠 余维庆:一个文学青年的自我维修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余维庆昔日激情文青,当下文字工匠。曾任文学杂志主编,现为时尚杂志主笔。擅跨界,从山寨作坊老板过渡到北漂打工,从品牌洗发水厂长演变为职业写手。而今尘埃落定,供职于《风尚周报》。

价值

他是丝之王,吃旺广州多少大排档;他是闷骚文人,辣笔摧花笔走龙蛇,《风尚周报》每篇文章都有他的气息;他是沟通达人,选题策划栏目梳理脑力激荡思路清晰据理力争。2012年,风尚周报几乎每个大策划都有他的参与,几大主要商业别册都是他策划统筹,几乎每篇主要的文章都经过他的“粉饰”,勤奋,负责,事无巨细,尽心尽力。他是风尚周报主笔,是风尚周报这一年最出色的采编——余维庆。

一、细说苦难史

2012是我的本命年,至于是哪一轮就不细说了,伤感情。按照民间的说法,我似乎应该备多几条红裤衩以趋吉避凶,但岁在壬辰,我更深沉地思考着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一点都不时尚,也比较二。但编辑说了:“欢迎有诚意的文字”,于是这篇文章,便有了梳理前 1/3人生的意思。开写之前,想趁着“二”气旺盛,以《一个文学青年的自我修养》立题,写出点劲儿劲儿的意思。但写到这里,突然发现当下的生活状态,并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过程,更像是一种被动式的转变,“自我维修”似乎更正确些。

对于这些年来说,所谓维修,是一个不断地修正自己、认识自己、提高本身,适应环境、开拓视野的过程。

站在文学中年的门槛眺望过去,实际上我是以文学少年面目出道的。

上世纪 80年代,那时候的梦还是纯洁的,没有 PM2.5接近破千的灰霾。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的小学老师把我拉进了他创办的民间地下文学小报《裸孩》,负责撰稿,也负责当刻版油印的小工。这份报纸后来在刘根勤、江帆撰写的《广东民间文学小报研究》的传播学论文中,是一份“在僵硬而贫瘠的体制与青年群体文学理想和表达冲动碰撞后的产物”。它属于我的文学启蒙,也是一个梦想的起点。

而把时间再往前推 20年的话,我又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

在粤东的一个小镇,一群少年喝得酩酊大醉,那时候我以一个乡村企业家的身份混迹其中。一个先富起来的朋友把一个 BB机“啪”地拍在茶几上,说:“兄弟们,等某一天,桌面上满满地摆着 BB机的时候,代表我们都事业有成了!”请不要嘲笑少年们的真诚,当时那种“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的情景是肃穆的,虽然,后来看了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小马哥”学着周润发烧美元点烟的镜头也不禁莞尔。

实际上,在本命年之前的很多年来,我的梦想从未落地,属于在土老板与伪文青之间切换的摇摆青年。

二、一句大话进风尚

2002年,《南方都市报》正意气风发,不拘一格用文章。当时的文化副刊有“大内高手”和“方外化人”两个专栏版。初出茅庐的我,有幸在“方外化人”上虚张声势了几个月。这个过程,也勾引出我埋葬于内心已久的文青情怀。于是在 2003年,我辞掉了老家一家化妆品厂厂长的职务,开始到广州当一名自由撰稿人。

这是我作为一名文学青年的第一次维修。在我所混的圈子里,自由撰稿人的日子并不好过,不仅体现于,可怜的稿费无法维持足够体面的生活,也体现于,文章不是你想卖,想卖就能卖。当理想照进现实,你才发现,

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文学理想一条道走到黑,自由撰稿人更像一个裁缝的角色,须会量体也会剪裁,会穿针也要会钉纽扣。所以,那段时间,除了专栏外,各种体裁和形式的文章都写过,包括制作”填字游戏“,甚至还深情款款地写过《知音》……自由时间里的获益是,有了大量的阅读时间,所以,第一次维修的过程就是不断的进补和调整想法。2005年,为了扭转这种日夜颠倒的亚健康状态,我到了一家杂志社上班。从一名作者转变为编辑,这是我的第二次文青维修过程。

开始编辑工作后,回首以前的自己,才发现,作为作者的一篇文章,从写作到最后在版面上的呈现,是一个被编辑思路“绑架”的过程。从杂志的定位阐述、选题方向、版面思路等等,都需要编辑深思熟虑的策划。所以,第二次的维修是一个大修,彻底把一个文学青年打造成一个媒体人。

做了 5年的文学杂志,匠气渐增,激情慢慢趋于平淡。在比较空闲的日子,偶尔会想想关于理想和现实的问题。并且发现,有些豪言壮语,都有实现的可能。

打捞过去的历史,当年那帮梦想个个装“B”,最后装了又卸了的家伙们,现在基本实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这是我对另一个自己的告别,我经常回忆的是,1999年,陪同小学老师到《南方都市报》应聘的时候,我不无羡慕地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到南都上班,那该多好。

而我们,当年一起办地下文学小报、经常在一起的三个朋友,更有一个无厘头的想法,如果我们都能到南都上班多好。无厘头的原因在于,三人中,除了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跟文字沾点边外,剩下的都是小镇企业工人。

我唯一跟南都沾上边的,是小学老师在他《三句大话进南都》里面顺便提到了一句,按电影的标准,属于群众演员。

梦想照进现实,2010年,随着我最后入职《风尚周报》,文学小报《裸孩》编辑部被南都收编。三个人,一个落在副刊,延续文学理想;一个做了新闻,持续愤青;而我居然做了时尚,真是小镇故事多。

2010年,通过朋友联系,《风尚周报》执行主编侯飞找到了我,三个人在五羊新城一家饭店吃饭。候飞问我,想不想到风尚上班,岗位是主笔。当时,我已经在丝圈混出了名声,对于时尚的接触实在太少,虽然见猎心喜,但委实有些忐忑,就跟一老处男突然被撮合跟一如花似玉似的。

作品名称:夜圣诞特辑

刊载媒体:风尚周报

发表时间:2012年12月1日

作品影响:历时三个月的策划,以夜为主题,全面覆盖圣诞风尚。陆川、刘烨、吴彦祖、秦岚四大明星携手阐释“夜131圣诞单品推荐和全球五大城市贴身血拼指南……美艳、时尚、实用、实力。

侯飞看出我的顾虑,说,经验方面你暂时不用考虑,我要的是提高整体的文字水平,你只需要考虑你文字,行还是不行。当时脑海中就想起了小学老师的《三句大话进南都》,说,“给我时间的话,我可以的”。

我比较幸运,只用一句大话就进了南都。

三、我在风尚的日子

通常,让一名文学青年来担任主笔,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无论是新闻还是时尚。文学青年很容易陷入无原则的抒情和天马行空,就像现在我所写的。感谢侯飞给了我这次机会,得以完成我文青生涯的第三次维修。让我更加深度地认识到什么叫新闻,什么叫时尚。

进入风尚,侯飞给我的任务是,对不合格的稿件进行结构调整、修改标题、润色文字。但是侯飞没有正视我“给我时间”的要求,上班第 7天晚上,正逢出刊前的加班中,突然给了我个任务,明天去北京采访。

对于记者来说,这种任务属于小菜一碟,对于跑突发新闻的记者来说,这种节奏简直太慢了。但对于我这种笨鸟来说,留给我的跑道实在太短了。

当时正在制作一个关于“自行车上的中国”的专题,时间紧、任务多、人员少。除了当晚联系好的两个采访对象外,第二天中午在北京的任务是和王小山、张恩超吃饭,让他们帮忙介绍采访对象。

当天下午便采访了王小山介绍的张元导演。由于时间紧,功课没准备好,甚至采访提纲都没有,于是揣着在路上想好的一些问题就敲开了张导家的门。张导对于自行车没什么感觉,十几个问题问完后,我有点黔驴技穷了,说:“至少有一辆自行车让你印象深刻吧……”现在想起当时采访的态,实在让人以头抢地。

张导是个厚道人,并没有不耐烦。在他家里,两个人像探索科学难题一样慢慢地挖,总算打捞出一些相关的故事来。这个狼狈的采访给了我信心,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屡战屡勇,终于伤痕累累地回到了广州,顺利地交出了稿件。

这次采访坚定了我在风尚稳扎下去的信心,工作开始顺理成章地进行,而同时,我对主笔这个概念开始模糊起来。因为风尚属于粥多僧少的状态,很多人都要身兼数职,于是主笔同样必须是一个多功能体,除了改稿、撰写重要文章外,我同时是编辑、专题组顾问等等。

在编辑部,我被贴上了“勤奋”的标签,虽然对于讲究灵气、技术的媒体人来说,勤奋通常也跟笨拙挂钩,但我乐于接受这种状态,把这当成一种全面系统的维修过程。

于是我认为,主笔就是一个搬运工。有一个故事也支持我这个说法。2011年,集团工会组织了一次员工旅游,当时忙得灰头土脸的《风尚周报》专题组被赏了这次机会。我和三位风尚的美女在旅游大巴上认识了很多集团的老前辈。

由于整个团就属我年轻力壮,除了三位美女的行李搬运全程我负责外,几位老前辈也经常招呼我搬上搬下。旅程中,一位老太太问美女,你们同行那位小伙子是干什么的?美女说:“他是我们主笔。”估计前辈也没听清楚,问:“主笔是干什么的?”美女严肃地说:“就是帮我们搬东西的。”老太太感慨地说:“小伙子人不错,勤奋。回去跟你们领导反映反映,让他当个主笔总管什么的。”老太太的意思是,让我当个搬运工头。

拉扯了这么多,应该回到 2012了,对于我来说,这是比较重要的一年。勤奋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回报的是信任。同事的信任是,改变后期审稿改稿的流程,在采访或编辑初期,主动提前跟我沟通采访方向和撰写方式。领导的信任是,封面文字的制作、以及一些重要的选题都交由我执行。

除了常规的工作外,2012年比较满意的是策划并操作了几个商业别册,包括新世界地产的《大隐隐于市》、南都全媒体的《一窗一世界》、长隆野生动物园的《动物理想国》。或者,这些并不符合激扬的新闻理想,特别是有时候面对客户那些让人万念俱灰的要求都让人抓狂。但是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达到彼此满意的结果,实际上,也是对一个文学青年的又一次维修。

回到开头的问题。从哪里来,是对迷茫来路的梳理以使自己坚定;而到哪里去,是基于对存在价值的焦虑,目前它已不是问题。而维修或者检修,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作者系风尚周报主笔)

■老余的完美生活

舒 航

有一天老余问我,你还认得我吗?

我说,哦,我认得你啊,即使你化身成时尚达人,我依然认得你。

其实你已经有了草间弥生的质朴,数年前你的背包上就有一个红色的小波点,你还有一件波点衬衣,上面是深色的绿,下面渐变到浅色的红;你还有一件类似川久保玲的 T恤,不就是一个红心上两只眼睛吗,好像还是情侣衫;你带那件绿绳穿着的玉坠让我想到了山本耀司,他在方所讲座时我去了,他什么也没带,一个普通的糟老头子;最让人难忘的就是前几年夏天你那些卡通的衣服,村上隆算什么,卡通一代都是浮云,卡通服穿在你身上就变成了4D,你就是广州温暖的初冬在钢筋水泥的狭缝中看到的蓝天啊。

无论如何,你是我在广州五年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人,我在两家媒体就职,你都是我的上司。除此之外你在我眼中还是烟友、美食家、酒徒、导游、文学老师甚至是揶揄的对象。当然你不在乎任何一个符号,现代人身上附加的符号越多越能说明问题,所以你才会私下向我表示:你对我的了解还不够多。

还要怎么复杂的经历呢?洗发水厂的厂长,北漂者,少年报人……如果真的要你去选择一个职业,你会怎么选择?我真的迷惑了。在我来到《风尚周报》之前几个月,我们一些旧同事时有出来一起吃饭喝酒,你开始用“Ok”来代表“好的”,用“No”来表示反对,偶尔说说“nice”和“me too”,然后带着一对红眼珠,挺着疲惫的脊椎说:“最近真是忙死了。”你这家伙到底是在炫耀还是诉苦,谁知道呢?

说回你的主笔职位,印象中报馆、杂志社的负责人才称作主笔,比如说《时务报》总主笔是梁启超,《苏报》的总主笔是章士钊,《民国日报》的主笔是沈雁冰,《大公报》的主笔是张季鸾等等,之所以叫“主笔”,当然是说他的重要文字责任,特别是撰写重头文章,像政论、社论、社评、

时评、新闻分析。由此可见,时尚杂志的主笔起码应该是位时尚达人吧,应该是那种一身潮牌,经常出没夜店,对于品牌知识如数家珍,强调细节,预测流行。可你偏偏剑走偏锋,这些对你来说是表象,是浮夸,你认为时尚是一种极致的精神与刻薄的审美。

后来我来到《风尚周报》,见识了你说的“魔鬼训练”和“高强度工作”。正值改版期,各种会议从早到晚,又不能耽误杂志运作,开了会就采访,采访完就写稿,这对一个刚刚进入记者行列的人来说已经是一件费神费力的苦差,更何况整本杂志都要监督的你。你已经患了强迫症,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只要坐在电脑前,你都会习惯性刷新邮箱,无意识打开公共文件夹,然后打开 Word逐字逐句斟酌。你有一个外号,叫“拼命三郎”,不行,太土了,太不时尚了,你应该叫“十一楼的性感麻包。”Sorry,麻包属于北方语系,30年前交公粮的时候农民伯伯经常会用来装玉米啊,麦子啊,谷子啊,特征是什么都能装,还装的很多,现在改良成了编织袋,麻包的材质则广泛运用于法国巴黎的时尚 T台。

印象最深的是我来报社半年多以后,《风尚周报》开了新栏目“艺术家”,我负责采访撰稿,在做了两期后开始泄气了——无论是从操作方式还是人物选择来说,都与我想象中相去甚远。你毫不留情地在给我的审稿意见中写道:艺术家的生活看起来都很雷同,无趣,一个不是明星又不是时尚榜上的人,在时尚杂志出现,就应该体现他艺术与生活的时尚,另外文字太小女生了。几句话将我的乡愁全勾起来了,几乎暴怒地喊:怎么才有趣?时尚杂志做艺术不做先锋艺术不做当代艺术也就算了,还都做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艺术家,怎么引导都说文革说乡村……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抱怨的话,眼泪在眼圈里转,你几乎手足无措地看着我发飙,就在我以为你吓

傻了的时候,你不疾不徐地说了句:“不如我们重头来过。”天哪,你竟然把墨镜王的金句用到这儿了,真是分裂的楷模,时尚的剪刀手啊,前提是你没有看过《春光乍泄》。

每到截稿日期你就变成一枚安置在办公室采编同事心中的定时炸弹,随时爆发,把大家炸得体无完肤,亲者痛、观者怯。然而每个人都无法逾越对你的敬畏,爆炸之后,残余的形骸总会时刻提醒大家警惕这枚定时炸弹。也正是这枚炸弹,让所有同事都提高了对文字的自我要求。

在这里,几乎每个人都需要你,开会需要你,采访和写稿前期沟通需要你,重要选题需要你,你就像是哆啦 A梦肚子前面挂着的四次元口袋,无限大的容量让你储备了给人惊喜的宝物。这时,除了你文字方面给予大家的引导和帮助,我突然发现你的人格魅力在于你的波澜不惊且思路清晰,用温度来平衡热度的原则让你总能把别人的情绪安抚得恰到好处,作为《风尚周报》的主笔,你就像加勒比海盗船上的黑杰克,粘上胡子就是德普。

说回时尚。

我问:你知道 LV吗?

你说:驴牌。

我问:你对 Prada有印象吗?

你说:听起来像熊猫。

我说:MiuMiu你肯定没听说过。

你说:你妹。

其实到现在为止,你所认识的时尚品牌不算多,Hermes、Burberry、Prada、Chanel的发音你依然叫不准,更不认识什么donnakaran、versace、 Ferragamo.你只喜欢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和聂鲁达的诗句,偶尔也会在忧伤的时候想起顾城。成为一个时尚主笔后,你依然会在酒后放歌,依然会醉倒街头,依然会在微博上愤世嫉俗,依然会等待希望寻求正义。你说时尚不是表象,不是模仿,不是一堆泛滥的物件,时尚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四季万物众生之美,所以阐述时尚最基本的素质不是觊觎权贵,而是坦然。

所以,我怎么会不认得你呢?你是一棵树,你不是圣诞树或者富贵桔,你有树的躯干,足跟连接着泥土,绿叶向往阳光和空气,秋天你会落叶,春天又会发芽,你是夏天的风景和冬天的希望。你自己身上有你独有的特征,你并不轻易改变,却选择了和朋友们一起生存,沉默的生活,有时也随风招摇,有人仰视你,也有人忽略你。你会结出果实,那是收获的季节,当果实落下,你就会和丰饶告别,即使冬雨这时会洒落在你的身上,你也毫不在意。这就是你的完美生活。

(作者系风尚周报记者)

■江艺平点评

在 289号大院,余维庆算是“杂家”,经历杂,爱好杂。同时他又是“专家”,能在时尚杂志做主笔,理应比常人专业。只是他对时尚的价值判断很特别,颇有超然物外之况味——“时尚,是四季万物众生之美。”杂家眼光,果然与众不同。

当下文字工匠 余维庆:一个文学青年的自我维修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