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经验交流
看不出深入调查的价值 顾卉妮:如何炮制一篇普利策奖报道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7-01-09
【阅读】1345 A+A-

看不出深入调查的价值 顾卉妮:如何炮制一篇普利策奖报道

顾卉妮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2011年,或许就在苹果刚刚宣布推出 iPad2之前没多久,《纽约时报》助理执行主编、长期负责商业报道的编辑 Larry Ingrassia向他的记者们提了一个没头脑的问题——

“为什么苹果产品没有在我们美国本地生产?这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听上去好比一个中国编辑问:“为什么国内每年因为贪污腐败下台的官员如此多?这意味着什么?”

答案似乎显而易见,看不出深入调查的价值。

一年多以后,正是由这个简单提问引发的一组系列报道获得了 2013年普利策奖解释性报道奖。这组报道从不同的维度反映了苹果如何受到低成本制造的诱惑,弃嗷嗷待哺的本土市场于不顾,将全组装链设在中国,以及中国产业工人在链条中遭受的异常艰辛。同时,在报道深入的过程中,记者们继续写作了这个全美最挣钱的公司是如何避税、如何通过专利控制扼杀创新等等报道。

报道在 2012年甫一发出,就在美国本地获得了轰动性的影响。其中又以描述中国产业工人局面的单篇受到了最大的关注(原文在网上得到了7000多条读者评论,而一般的首页报道一般只吸引数百条)。媒体的喧嚣也撬动了改变的杠杆。据报道,近百万的中国工人因此获得了25%的涨薪,工作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苹果还首次做出了公开工厂厂房,供外人检视的决定。他们还提出了强制限定中国工人加班时间的规定,等等等等。

最让人习以为常的话题里恰恰有可能隐藏着一口报道的富矿。从寻常中嗅出不寻常,再通过记者横向的延展报道、纵向的深入报道拓展出不同的可能性,像鼓励一个儿童一样鼓励一个报道题材的成长,很可能会获得无限的惊喜。这是我理解的选题第一要点,当你问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通往普利策之旅就已经开始了。

Charles Duhigg快 40岁了。他时而留有一脸浓密的胡须,时而没留。无论如何,我们都能从他碧蓝的眼睛颜色认出他来。作为该系列报道的领军记者,他先在耶鲁完成了历史本科,然后就读于哈佛商学院。在私募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成为了一名记者兼畅销书作家。在获奖后的内部讲话中,他回顾了在做苹果系列报道中经历的一个插曲:

“我跟同事为苹果的税务故事忙乎了将近 4个月——那篇报道横跨了三个大洲,十多个加勒比岛国。就在截稿前的 16个小时,我们发现还没能确认卢森堡的一个邮箱是不是还挂在它们那的墙上。这个邮箱很重要,它是唯一能证明苹果在那里设有子公司的证据。6个月以前这个邮箱确实在那,可是我们不确定 6个月以后它是否还在。 ”

在向编辑汇报完之后,Charles经历了记者职业生涯中堪称梦幻的一幕——4个小时以后,巴黎的同事已经飞往卢森堡。再过 2个小时以后,Charles收到了同事的回邮:嗯,邮箱还在那儿呢。

这 10篇报道中没有一个事实错误,没有一条对于其真实性的质疑。

上述插曲只是这个系列故事卷帙浩繁的报道中的一个段落。在这组新闻的采访过程中,接受《纽约时报》记者访问的苹果内部人士多达 70多位。可是为了找到这些愿意开口的人,记者们设立了一个包括成千上万个姓名的数据库。绝大多数在数据库里的人直接挂断了采访电话,但剩下的愿意接受访问的人足以支撑报道的需要。

在我参与报道的中国部分,我本人接触的富士康工人至少有 100多位,深入采访的 30多人,在三个多月中每天晚上潜伏在全国各地的富士康 QQ群上,前后 4次到访成都。编辑则在我的采访素材上继续问问题:工人夏季和冬季的服装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工人公寓内是否有烟味?什么地方有烟味?什么地方一般没有?打磨的铝粉肉眼可以看到?铝粉沾在头发上能看得到吗?小东(故事主人公)是走路上班还是骑车上班吗?他下班后怎么打发时间?他玩电脑游戏吗?

我记得看过一本小册子,作者回忆自己在一个米其林三星的饭店里做学徒的日子,每天“奉命要把重达 3公斤的整箱甜菜叶逐一剪为指尖大小,且纹路一致”,又或者把沙拉叶除嫩茎,“稍有压痕或缺角便丢掉”——我不正是那个学徒吗!

在终获普利策奖的那些报道里,靠运气得奖的几率几乎为零。只要进了最终提名的故事,无一不是经过了米其林三星标准的考验。他们把“采访与写作”这个新闻界所剩无几的传统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团队作业,日夜不息。他们起于跬步,终于伟大。

一盆橘子味浇汁儿的色拉,一盘煎得过老的三文鱼,一块盖着果冻的布朗尼。这是 2013年 5月普利策午宴的菜单,这是对这世界上过去一年工作辛劳的新闻工作者们的最大奖励。不同于奥斯卡奖的小金人,普利策奖的奖状含在一张蒂芙尼蓝的外壳里,内页是哥伦比亚大学现任校长的签名。

记者们埋头吃饭,心里盘算着怎么赶下一个故事的截稿日期;编辑们吃到一半便不耐烦地摇晃着自己的黑莓手机,一遍一遍地查收邮件,直到新一任的普利策轮值主席 Paul Tash走上演讲台。

Paul Tash戴着一副滑稽的黑框眼镜,比他的前任大胡子 Tom Freeman略显得秀气斯文。闲扯一阵后,他进入演讲的正题: “(新闻这事儿)工作可能艰辛。成功几率或许渺茫。困难大概无尽。 ”他突然顿了一下,抬眼望了望台下的观众。“可是——管他的!”“每一天,都是成就卓越的机会。每一天,都有改变世界的机会。唯愿我们一天活在新闻劳役之中,一天享受新闻之趣。”(作者系纽约时报驻上海站前助理)

看不出深入调查的价值 顾卉妮:如何炮制一篇普利策奖报道

1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