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手机版首页 网页版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记者采编->记者手记
安庆连续曝出老人自杀事件 张少杰:《“睡棺材”》采访手记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新闻中国采编网 | 发布时间:2017-01-09
【阅读】1011 A+A-

安庆连续曝出老人自杀事件 张少杰:《“睡棺材”》采访手记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5月,安庆连续曝出老人自杀事件。一些高龄的农村老人,在火葬改革大限来临前,纷纷自杀。他们素昧平生、死法各异,目的惊人一致,为了“睡棺材”。死者数量,并无官方数据。但媒体至少确认了10起自杀事件,更多的案例,尚未广泛传播。

殡葬改革,改革的仅是葬礼?

——《“睡棺材”》报道采访手记

虽难以穷尽所有悲剧,但这足以让旁观者触目惊心。几经辗转,我来到安庆市桐城县,随便坐上一辆出租车,司机都会告诉你,哪些镇有自杀老人的传闻。

这一事件的悲剧性在于:自杀,居然是这些老人实现夙愿的方式。

在安庆,土葬的传统习俗延续千百年,村民极为重视葬礼;而殡葬改革古已有之,安庆官方措辞激烈,言之凿凿。双方都有其各自运转逻辑与合理性。殡葬改革,触及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必然会产生摩擦。但在安庆,老人们以命抗拒,摩擦产生的火花过大,代价过于惨烈。

历史上,许多革新,都有殉道者和改革者。某种程度上,这些自杀的老人,恰像一个个旧时代的殉道者,死于改革的前夜。

将死者一味悲情化,并不可取。死亡背后,更应探讨安庆的殡葬改革本身。殡葬改革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摩擦?如放宽殡改的时间表,自杀事件是否可以完全避免?最后,这场殡葬改革,改革的仅仅是葬礼吗?

桐城县的文庙,大殿供奉着孔子,香火绵延至今。一群合肥来的大学生顶着细雨来此参观,守门的保安语气自豪,充起解说员,讲述该县历史。

桐城县文脉深厚,明清两代,从这里走出的文人和官员,影响遍布全国。这是安徽省保存最完整的文庙,据说,之所以能在文革时期保存完好,因为当时县领导力主政府在此办公,以此逃过劫难。

当年力主保护文庙,延续传统文脉的政府官员,现在已经少见。文庙右转,几十米外就是殡改办,大门口贴着殡葬改革的通知,措辞严厉,几个“不准”、“一律”,读起来心惊肉跳。

这次改革,时间颇为仓促。上述通知是3月25日下发,安庆多数郊县,6月1日后死者必须火化。

安庆的土葬习俗延续千百年,葬礼的意义比一般地区更重要,而改变这个风俗,官方规定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政府都做了什么?

登门采访,县殡改办的一排办公室里,有个办公室名为“宣传组”,负责“向下宣传”,听上去还不错。

我问,宣传组到底怎么跟普通村民进行宣传?对方答,主要是宣传车进村广播,发放手册等。

办公室里,看到桐城县的一份报纸,殡改之后,报纸上隔三差五会登几篇支持殡改的小文章,文章多讲述哪个村老人主动砸烂棺材支持火葬的故事。实话说,很难读下去。叙事生硬、故事干瘪,带着一股学生作文的味道。这种旧式的文宣动员方式,实在落后、低效。

当然,更直接的动员,要靠各村的村委会。一个村干部说,接到上级通知后,村里连开三个会。他认为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但事实是,接受采访时,该村很多老人表示,棺材虽然上交,但内心并不情愿。

仅有两个月的实施时间(公文层层传达到基层,实际时间更短),也给基层干部出了个难题。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村里的老人进行拉拢和各个击破。而这正是许多地区殡改时,常见的形成策略。

如果是一项普通的新政策,虽然政府并没有过多策略和技巧,但仍能强制推行。但殡葬改革不同以往,按照安庆市民政局的说法,殡葬改革是“一项触及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思想道德等多层面的深刻变革。”

改革仓促启动后,政府机构以其固有的惯性和傲慢向前运转。面对这个“深刻变革”,官方似乎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通过技术性操作,减少阻力。自杀事件曝光后,一位民政局官员还坚持对我说,改革推进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问题”。

20世纪,安庆出了两个名人,陈独秀和海子。他们的家乡离桐城县只有几十公里之遥。前者创立《新青年》,学者孙郁评价其文风“迅猛激越,有刚烈之风”。后者是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是“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有人对我说:“陈独秀和海子的性格,就是安庆人的性格。”

安庆人的性格,有壮怀激烈的一面。当殡葬改革损害了他们所珍视的传统,反抗不可避免。

安庆一带,多重视土葬,许多人年纪到了五六十岁后,开始买棺材,拍遗照,为办好自己的葬礼做准备。

实际上,中国历史不同时期,选择火葬还是土葬,几经交替反复。

秦汉前,焚尸是最严厉的刑法之一,东汉后,佛教思想开始盛行,受其影响火葬开始流行;唐宋时期,抑佛尊儒,火葬习俗被官方禁止,但民间禁而不止。

目前的土葬习俗,多从明初起开始奠基,延续至今。

在安庆的乡村社会,葬礼是对死者进行神圣化的舞台。通过一系列安葬仪式,逝去的亲人进入祖先群类。子女们藉此展示孝道,获得乡邻认可,死者则庇佑子孙。

如何安葬一位逝去的长者,牵涉家族伦理、风水、儒学等,是传统乡土社会中,构建社会网络的关键仪式。

而当下推行的这场殡葬改革,始于1956年,殡葬改革伴随农业合作化出现,政府主张平掉坟墓,扩大耕地。此外,高层领导人带头主张火化,改革自上而下推广。其源流来自西方的科学与理性精神。

从开始起,殡葬改革就包含着否定传统文化的基因。土与洋、民与官、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这些尖锐的对立一直贯穿改革始终。在不同时期,民间对此看法也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改革阻力较小。近年来,传统文化逐渐复苏,这是此次事件中,政府遭到网民炮轰的舆论基础。

对安庆的高龄老人来说,他们的伦理观,早于少年时期形成。世界虽在流转,但办一场风光的葬礼的心愿,并未改变。所以,三十年前“割寿材”,十几年前拍遗照,屡见不鲜。变革难度,可想而知。

从行政管理角度,安庆当地政府有颇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请一个人类学家做顾问,将土葬和火葬的仪式尽力捏合起来,弥合两者之间的断裂;等待时机,说服一些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支持改革。如果施政者能放下原有的傲慢和思维惯性,多采用新的技术性手段,代价恐怕不会这样严重。

桐城县文庙隔壁,有一栋小楼,周围大树环绕,环境幽静。我和桐城县某官员的对话,就在这栋小楼内的县委宣传部办公室里。

他带着眼镜,模样斯文,思维敏捷,考虑问题总站在宏观角度。

他认为,广受诟病的“收棺材”,真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活。政府并没有强制收走棺材(注:但我采访到的一位村干部说,收棺材,有上级统一行动的指令)。

他说,政策出台后不久,火葬遇到的阻力之一,是村民以火葬后,家里摆着的棺材用不着了为名,抗拒火葬。政府因此修改政策,以1000元一具的方式,向他们赎买棺材。

他觉得最冤枉的是,钱由县级政府承担,巨额资金赎买的棺材,政府没什么用,钱打了水漂不算,还因此被全国网友骂,情感上无法接受。这笔支出并不小,仅我去的一个村,就需花费20万。

“为什么3月底制定的政策,6月1号就要执行?”我提出了困惑已久的问题。算上公文层层传达的时间,村干部向老人宣传的时间,要比这个短得多。其他地区的殡葬改革,多延续数年。

改革,无法一蹴而就。安庆殡葬改革,广为诟病的是“快”,如果想知道有多快,我们可以比较一组数据。时间不同,类比不够严谨,聊作参考。

民政部门统计,1989年,中国有182.7万尸体火化,火化率约占25%,1996年,282万具尸体火化,火化率达35.2%。7年时间,火化率艰难爬升了10个百分点。

而2013年,安庆市火化率为10%。按照官方计划,从2014年起,之后三年,火化率要分别提高到50%、70%、80%。4年时间,火化率要大幅跃进70个百分点。

两相比较,安庆殡改速度无疑太快。

在其他地区改革已经完成后,安庆殡葬改革骤然提速的真正原因,只有政策制定者才能解答。

虽然外界并不知晓原因,但猜测四起。一位网友的发言颇具代表性:“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急功近利就是政绩观作祟。”

“我们再推迟三年,如果改革还是这么大阻力,怎么办?”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但这个顾虑,或许代表政府工作人员的内部声音。

没有人能保证,三年后实施改革,不会出现同类事件。的确,殡葬改革从来都是阻力重重。且不论改革合理性,基层公务员只是执行者,虽然在村民眼中,是体面威严的干部,但在网络舆论的炮轰中,身段不免有些狼狈。

没有时间过多考虑他们的处境了,在我和他谈话的同时,他的同事出去打了个电话,随后我不得不离开桐城县。(作者系南方都市报记者)

安庆连续曝出老人自杀事件 张少杰:《“睡棺材”》采访手记

0
0
最新动态
>>更多
热门关注
>>更多
毛主席长叹一声!林彪叛逃后家中搜出一物
辱母杀人案挑战中国人对信仰的否定|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区块链+”政务数字服务-寇南南|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央会议结束 人民应该知道什么?给人民的思维与认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