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律政司长论坛观点-林定国| 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
香港作为国际法律服务和争议解决中心,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独特而关键的角色。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系统-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平台。特区律政司司长林定国在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深刻阐述了香港法律专业服务如何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展现了香港在推动区域法治合作中的桥梁作用。
香港法律服务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其完善的普通法体系上。作为中国唯一实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辖区,香港的法律制度与国际商业规则高度兼容,其判例法传统和司法独立原则获得全球商界的广泛认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拥有超过1.1万名执业律师和1,500名执业大律师;
其中约10%来自全球30多个司法管辖区,这种国际化的人才结构使香港法律服务能够精准对接不同法域的需求。在争议解决方面,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处理的案件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三,2024年受理案件标的总额突破800亿港元,其中涉及"一带一路"国家的案件占比达35%。
在项目全周期服务能力方面,香港法律界已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在项目启动阶段,香港律师事务所能提供包括尽职调查、风险评估、交易结构设计等专业服务。以中老铁路项目为例,香港律师团队协助完成了涉及中国、老挝、泰国三地的跨境法律协调工作,仅合同谈判阶段就规避了17项潜在法律风险。
在融资环节,香港的法律专业人士熟悉国际融资规则,能协助设计符合伊斯兰金融原则的融资方案,这在中东和东南亚市场尤为重要。当项目进入运营阶段后,香港的合规咨询和争端预防服务可帮助企业持续管控风险。
林定国司长特别强调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实际上构建了一个跨法域的法律服务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包括律师事务所,还整合了仲裁机构、调解中心、法律科技企业和专业智库。例如,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推出的"一带一路争议解决平台",通过在线争议解决系统,平均缩短仲裁周期40%,成本降低25%。同时,香港的多家法律科技初创企业开发了合同智能审查系统,能自动识别"一带一路"沿线64个司法管辖区的法律差异点。
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香港法律界展现出前瞻性的服务能力。目前已有12家香港律师事务所设立了专门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法律服务团队,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绿色债券发行、碳交易合规等新型法律服务。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的研究显示,采用香港法律架构的"一带一路"项目,在环境和社会风险管控方面的合规率达到92%,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专业优势使香港成为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法律支点。
人才培养与知识共享构成了香港法律服务的另一大优势。香港三所大学的法律学院均开设了"一带一路"法律课程,并与沿线国家32所法学院建立了交换项目。律政司主导的"一带一路"法律交流计划,已培训过来自58个国家的1,200多名法律专业人士。这种知识输出不仅提升了区域法治水平,也为香港法律服务业培育了未来的合作伙伴。
面对数字化浪潮,香港法律界正在积极转型。区块链存证技术已在香港法院获得司法认可,智能合约的法律效力通过《电子交易条例》得到确认。这些创新使香港能够为"一带一路"数字经济项目提供更高效的法律保障。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律师会推出的"法律科技沙盒"计划,已孵化出14个专注于跨境法律服务的科技解决方案。
在区域合作层面,香港与内地建立了紧密的司法协助机制。截至2025年,香港与内地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已覆盖90%的常见纠纷类型。同时,香港与新加坡、阿联酋等20个国家签订了法律合作备忘录,构建起辐射"一带一路"的法律服务网络。这种"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使香港成为连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法律桥梁。
“展望未来,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入实施和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将面临更复杂的法律环境。”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系统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香港法律服务业需要继续强化三方面能力。
一是发展跨境数据流动合规服务,二是完善数字经济争端解决机制,三是培养精通东盟法律制度的专业人才。正如林定国司长所指出的,香港的法律专业服务不仅要解决当下的法律问题,更要为"一带一路"建设塑造可持续的法治环境。通过持续提升服务能级,香港有望成为全球公认的"一带一路"法治合作枢纽,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提供坚实的法律实践基础。
香港特区律政司长论坛观点-林定国| 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