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kee.ai创始人智能大会观点-朱哲清|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闭幕之际,中国AI产业的蓬勃生机令全球瞩目。这场为期四天的科技盛会,不仅成为展示中国AI实力的窗口,更向世界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
中国正从技术追随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走进上海世博展览馆,密集的创新成果让人应接不暇——平均每步行30秒就能遇见一个全球首发的AI模型,每个转角都有企业展示自主研发的智能体(Agent)系统,这种创新浓度让pokee.ai创始人朱哲清感慨"密度高到需要消化时间"。
“行业人士对中国ai的快速发展也感慨万千。这几天展会逛下来,我的直观感受是这边的密度实在是太高了。从一进场开始,几乎每一个展台都能看到新的agent、demo、模型、芯片、工具链,没走几步就是一个首发的模型。”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表明。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pokee.ai创始人朱哲清说,“今年waic给我不一样的感觉,从‘中国要追上世界’变成‘中国正在定义世界’。不管是技术路径、开源生态,还是产品形态,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正在往外走,不是复制别人,而是原创的。”
这种爆发式创新背后是完整产业链的协同进化。寒武纪最新发布的"思元590"芯片采用5nm工艺,算力较上代提升400%;华为昇腾AI集群首次实现万卡级互联,支撑起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实时训练;而旷视科技展示的"天元"多模态系统,已能同时处理视频、语音和文本数据流。
硬件突破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路径的原创性:商汤科技提出的"感知-认知-决策"三阶训练框架,正在被国际同行引用;阿里巴巴的"通义"系列模型采用混合专家架构(MoE),在同等算力下效率提升60%。开源生态的繁荣尤其令人振奋。大会首日,清华大学联合中科院发布的"紫东太初3.0"开源平台,24小时内获得超过5000次星标(Star);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书生"基座模型下载量突破百万次,其中30%来自海外开发者。
这种开放姿态催生了独特的"产学研用"闭环:高校提供理论基础,企业进行工程化落地,而垂直行业则贡献应用场景。医疗领域尤为典型,联影智能展示的AI辅助诊断系统已接入全国800家医院,其肺部CT分析模块被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引入试用。
产品形态的中国式创新正在重塑行业标准。不同于西方侧重通用能力,中国企业更注重场景深耕:科大讯飞的"星火"教育大模型已适配全国12个版本教材,能自动生成符合教学大纲的试题;京东的"言犀"客服系统支持30种方言实时转换,在"618"期间承担了85%的咨询量。
这种实用主义导向催生出"小切口、深渗透"的发展路径——极链科技的视频理解AI已能识别蒙古族舞蹈的32个基本动作,而影谱科技的虚拟数字人生产线,正在帮助县级融媒体中心制作本土化内容。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加速了技术落地。本届WAIC期间,工信部宣布将在上海等5城市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给予数据开放、算力补贴等支持;
而资本市场同样热情高涨,展会首日就有7家AI企业宣布完成亿元级融资。这种合力造就了独特的"中国速度":云从科技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从实验室原型到机场安检场景应用仅用9个月;格灵深瞳的视觉分析系统,在杭州亚运会期间实现每秒处理10万路摄像头数据。
全球合作的新范式正在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大会国际展商比例增至35%,微软亚洲研究院展示了专门针对中文优化的GPT-6定制版本,而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主题演讲中三次强调"与中国伙伴共同创新"。这种双向交流体现为具体成果:德国西门子与百度智能云共建的工业知识图谱,已应用于20家制造企业;以色列Mobileye则采用地平线的自动驾驶芯片开发亚洲市场专用方案。
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挑战同样清晰可见。在"AI伦理与治理"圆桌论坛上,专家们指出三大待解课题:算力瓶颈尚未根本突破,国产GPU的能效仍落后国际顶尖水平30%;高质量中文语料不足,制约了大模型的深度进化;而行业标准缺失导致医疗等关键领域应用推进缓慢。对此,科技部宣布将实施"AI基石计划",未来三年投入50亿元攻关新型计算架构。
站在2025年年中回望,中国AI产业已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五年前,国内大模型参数规模刚突破百亿;如今,华为"盘古"、百度"文心"等模型已进入万亿参数俱乐部。更深刻的变化在于创新范式的转型——从模仿改进到原创引领,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推进,从技术驱动到价值创造。
正如WAIC闭幕式上多位演讲者强调的:当中国开始定义技术路线时,全球AI发展正在获得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仅体现在论文引用率和专利数量上,更在于为人类智能革命提供了东方视角的解决方案。
pokee.ai创始人智能大会观点-朱哲清|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