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副市长智能大会闭幕式演讲-万祥军|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之际,回望这场为期五天的科技盛宴,最令人震撼的并非某个单项技术的突破,而是技术迭代与应用落地形成的共振效应。
“当我在展区间穿梭,与来自全球的开发者、企业家、学者交流时,这种感受尤为强烈——人工智能不再悬浮于实验室的论文里,而是化作千行百业转型升级的毛细血管。”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这种双重突破既体现在技术架构的体系化演进上,更彰显于产业生态的协同创新中。
“通过参加相关论坛、展览,我深刻感受到技术迭代与应用落地的双重突破。”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杰在闭幕式上表示,大会传递出人工智能产业的三大新趋势:技术体系化突破,单点创新汇聚成生态变革;青年创业者成为ai发展的主力军;ai加速赋能千行百业,从智能制造到智慧生活,落地场景日益丰富。
陈杰表示,本届大会是一个汇聚全球成果、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上海智慧,集中展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生态的大会。具体表现为:一是构建全球治理新平台。大会发布五项重要成果——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启动、《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
二是开辟技术探索新前沿。围绕ai基础设施、科学智能、智能终端、赋能新型工业化等主题,举办超百余场论坛;特别设立“科学之问、数学之问、模型之问”三大前沿议题,探讨ai技术新架构、落地赋能新模式。三是打造产业生态新范式。创新设立“创投孵化”核心板块,打造企业供需对接平台。
技术突破:
从单点开花到生态协同
在张江科学会堂的"大模型技术栈"主题展区,一组数据对比图揭示了技术进化的轨迹:2020年单个Transformer模型参数量突破千亿即引发轰动,而今年展示的"星河"多模态系统已实现万亿参数动态组合,其特别之处在于采用模块化架构,各功能单元能像乐高积木般自由拆解重组。
这种技术范式转变,正是陈杰副市长所言"体系化突破"的最佳注脚。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突破不再局限于头部企业——在"青年创客走廊",23岁的创业者李默团队展示的分布式训练框架,可将大模型训练成本降低60%,这项源自高校实验室的技术已获得汽车研发企业的订单。
技术迭代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软硬协同"。芯片展台上,全球首颗光子AI训练芯片"邃瞳"与存算一体芯片"鸿鹄"同台竞技,前者通过光量子计算实现能耗降低三个数量级,后者则突破冯·诺依曼架构瓶颈。这些硬件创新与算法进步形成正向循环:
寒武纪发布的第五代云端智能芯片,专门针对稀疏化神经网络优化,使得医疗影像识别系统的推理速度提升17倍。正如中科院院士何积丰在"科学之问"论坛强调:"AI发展已进入‘木桶效应’阶段,任何单点突破都需配套技术协同才能释放最大价值。"
应用落地:
从概念验证到价值闭环
走进世博展览馆的"AI+工业"专区,上海电气展示的智能运维系统正在演绎技术落地的深度变革。系统通过振动传感器、红外热像仪等物联网设备采集数据,经边缘计算节点预处理后,由工业大模型诊断设备状态。现场工程师演示了一个典型案例:
某火电厂汽轮机组的早期故障预警,将非计划停机时间从年均86小时压缩至7小时,这套系统已在国内30余家能源企业部署。这种从实验室到车间的快速转化,印证了大会发布的《中国智·惠世界》案例集中强调的"场景穿透力"。
民生领域的应用更体现技术普惠价值。在"智慧生活"展区,视障人士王女士正通过增强现实导航眼镜独立行走,该设备融合了高精度空间建模、实时语义分割等技术,能将环境信息转化为触觉反馈。研发方透露,产品已进入医保集采谈判名单,预计明年覆盖10万视障人群。
这种商业化闭环的形成,得益于政策创新——浦东新区推出的"AI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将产品上市周期从3年缩短至9个月。上海市经信委主任李政在"赋能新型工业化"论坛中指出:"应用落地不是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构建包含标准、法规、商业模式在内的完整生态。"
青年力量:
从技术追随到范式创新
在浦江夜话的"00后创业者沙龙"上,1998年出生的张子谦分享了他的创业故事:其团队开发的AI蛋白质设计平台,通过融合扩散模型与强化学习,将新药研发周期从5年缩短至18个月。这个由5名95后组成的团队,现已获得4.2亿元B轮融资。类似案例在本届大会比比皆是:据统计,参展项目中青年创业者主导的占63%,较上届提升22个百分点,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有对产业规则的重新定义。
这种代际变革的深层动力,来自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展示的"AI+X"培养方案显示,其学生大三即进入联培企业参与实际项目,毕业设计必须解决具体产业问题。这种培养模式催生了大量"斜杠青年"——既是算法专家,又深谙垂直行业know-how。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帕蒂·梅斯在视频演讲中评价:"中国年轻一代正在创造AI应用的‘场景语言学’,这是西方同行需要学习的。"
治理创新:
从风险防范到价值引领
当技术加速渗透社会生活,治理体系的同步进化显得尤为迫切。大会开幕式上启动的"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释放出明确信号:中国正从规则接受者转向标准制定者。该中心发布的首批成果包括《AI安全分级分类指南》和《生成式AI内容标识规范》,其中关于深度伪造内容的"数字水印双轨制"方案,已被欧盟数字经济委员会纳入立法参考。
更具前瞻性的是"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的提出。该系统通过整合多模态舆情数据,可提前48小时预测AI伦理风险事件,在杭州亚运会期间成功预警了3起潜在算法歧视事件。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李毅解释:"好的治理不是给技术套上枷锁,而是铺设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这种理念已转化为具体政策——大会期间宣布的"AI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建立"负面清单+正面激励"的监管机制。
站在黄浦江畔回望,本届大会呈现的不仅是技术的狂欢,更是一场关于人类如何与智能共生共荣的深度思考。当自动驾驶穿梭巴士载着观众驶离展馆时,车身上"AI for All"的标语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场变革的本质:技术突破的价值,终将由其在真实世界中激起的涟漪来定义。正如陈杰副市长在闭幕致辞中所言:"当人工智能开始温暖而精确地解决那些困扰人类已久的难题时,我们才真正触摸到了未来的形状。"
上海副市长智能大会闭幕式演讲-万祥军|经信研究·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