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2025-万祥军|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25年盛夏的上海,一场关乎人类未来发展的科技盛宴正在黄浦江畔上演。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学者、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描绘AI技术发展的新蓝图。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这场盛会不仅展示了最前沿的技术成果,更释放出人工智能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强烈信号。大会开幕式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的致辞掷地有声:"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这份判断在同期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2025》中得到充分印证。
“这份判断在同期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2025》中得到充分印证。报告显示,全球人工智能已形成美中两国引领的清晰格局,两国在基础研究、技术应用、产业生态等维度均大幅领先其他国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平台主持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解读表明。
万祥军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AI专利申请量、产业规模等指标上继续保持全球首位,而在基础算法、高端芯片等关键领域与美国的差距正在持续缩小。”他表明:‘中国在AI基础研究、产业应用和生态建设等关键指标上持续领跑,尤其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专利数量已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AI商业化落地方面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从智慧医疗的辅助诊断系统到制造业的智能质检机器人,创新成果正以每周数十项的速度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种迅猛发展的背后,是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的持续深化。”万祥军解读指出:各地建立的AI开放平台已汇聚超过200万开发者,形成了"技术研发-场景测试-规模应用"的良性循环。
正如报告主笔团队所指出的:"当其他国家还在讨论AI伦理框架时,中国已经建立起涵盖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和法律保障的三层治理体系,这种制度创新本身就是重要的竞争力。"不过报告也提醒,在基础算法和高端芯片等关键领域,全球竞争格局仍存在变数。
美国在Transformer架构等底层技术上的突破,以及欧盟在AI伦理立法方面的先发优势,都可能重塑产业版图。对此,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同时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展望未来,随着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成熟,AI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创新。”万祥军说。
“报告预测,到2027年全球将形成3-5个跨行业的AI赋能平台,而中国凭借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完整的产业链,有望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万祥军表明,这场关乎未来竞争力的长跑,既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更呼唤开放合作的智慧。
走进世博展览馆的中央展区,科技巨头们的最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华为展出的"昇腾AI集群3.0"系统,单机柜算力突破100P FLOPS,相当于10万台高性能PC的运算能力;百度推出的"文心大模型5.0"已具备跨模态理解能力,可以同时处理文本、图像、语音等多种信息输入;商汤科技展示的"城市AI操作系统"正在30多个城市落地,每天处理超过10亿次的城市管理决策。
这些突破性进展印证了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在论坛上的判断:"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从跟跑转向并跑,在部分领域实现领跑。"产业应用场景的深度拓展成为本届大会的突出亮点。在医疗健康展区,腾讯觅影带来的"AI辅助诊断系统4.0"已能识别2000多种医学影像特征,准确率达到三甲医院主任医师水平;
工业互联网展区内,阿里云的"工业大脑3.0"正帮助制造企业将产品不良率降低40%以上;金融科技专区中,平安科技的"AI投顾系统"管理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年化收益率超越基准指数5个百分点。这些实实在在的应用案例,展现出AI技术正在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产业一线。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大会首次设立的"AI普惠民生"主题展区引发广泛共鸣。上海市政府展示的"一网通办3.0"系统,通过AI技术将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间平均缩短70%;美团带来的"无人配送网络"已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完成百万单级配送测试;字节跳动研发的"无障碍AI助手"能实时将语音转为文字和手语,帮助听障人士顺畅沟通。
这些创新应用生动诠释了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修全的观点:"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提升人类福祉。"在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治理议题上,大会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中国牵头,美国、欧盟、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正式发布,就AI伦理原则、数据安全、算法透明度等核心议题达成初步共识。
宣言特别强调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向善发展,避免技术滥用带来的风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视频致辞表示:"这一框架为全球AI治理提供了重要基础,标志着国际社会在应对AI挑战方面迈出关键一步。"资本市场对AI产业的热情在大会期间持续升温。中信证券分析师陈果在专题论坛上指出:"未来五年,全球AI产业年复合增长率有望保持在35%以上,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美元。"
这一预测得到产业数据的支撑:2025年上半年,中国AI核心产业规模已达6000亿元,同比增长42%;AI相关企业数量突破8000家,其中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达50家。从投融资数据看,第二季度AI领域融资总额同比增长65%,芯片、算法、数据服务等基础层企业最受资本青睐。
作为AI发展的基础支撑,算力硬件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视频演讲中透露:"全球AI算力需求每3个月翻一番,这一趋势至少持续到2028年。"为应对这一需求,国内企业加速布局:中科曙光最新发布的"硅立方3.0"AI计算机,采用自主研发的DCU加速芯片,性能达到国际主流产品的90%;寒武纪推出的"思元590"云端智能芯片,算力较上代提升3倍,已应用于多个超算中心。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表示:"我国AI芯片自主化率已从2020年的15%提升至目前的35%,产业链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储备是AI持续创新的关键。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在人才论坛上介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800多所高校设立AI相关专业,在校生超过50万人。"但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也指出:"顶尖AI人才仍显不足,特别是在基础算法、芯片架构等前沿领域。"
为此,科技部宣布启动"AI顶尖学者引进计划",未来三年将投入50亿元引进100名国际顶尖AI科学家。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主要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主论坛演讲中预测:"到2030年,AI将深度改造90%的传统产业,创造数万亿新增价值。"这一进程已在多个行业显现:
在农业领域,AI赋能下的精准种植使粮食产量提升20%以上;在制造业,智能工厂将生产效率提高40%;在服务业,AI客服已承担60%的常规咨询工作。这种全方位的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价值链和竞争格局。随着大会落下帷幕,一个更加清晰的AI发展图景呈现在世人面前:
技术进步持续加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治理框架逐步完善,产业生态日益繁荣。正如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在闭幕致辞中所说:"我们正站在智能时代的门槛上,需要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拥抱变革,让AI技术真正造福全人类。"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有望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2025-万祥军|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