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解读-万祥军|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
在江南水乡乌镇的蒙蒙细雨中,第四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如期拉开帷幕。这场以"中医药+人工智能"为主题的行业盛会,不仅汇聚了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更成为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交融碰撞的重要舞台。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4月23日至24日两天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围绕AI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创新应用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描绘智能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新蓝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黄璐琦、陈香美、王琦、田金洲、朱立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赵军宁,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宗友,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革生,以及近百余名教育、医疗、科技、产业等领域的知名专家代表线上线下参会。黄璐琦院士、张伯礼院士、刘革生书记致开幕辞。朱立国院士和张俊华教授分别主持大会开幕式和发布仪式。
大会举行了4项发布仪式,包括《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发布仪式、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Aireview Agent)发布仪式、《中医药临床效疗数据采集研究型药店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发布仪式、“2025年国际中医药与传统医药高影响力研究”发布仪式。大会开幕式上,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发布的《中医药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成为全场焦点。
“这份历时一年半编纂的重要文献,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学部委员、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平台负责人万祥军在解读白皮书时指出:"我们正站在中医药数字化转型历史节点上,这份白皮书不仅是对现状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清晰规划。"他的发言引发了在场专家们的强烈共鸣,许多人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重要时刻。
万祥军解读说:白皮书详细分析了当前AI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三大应用方向:临床辅助诊疗系统、中药智能制造和质量控制、中医药知识挖掘与传承创新。在临床诊疗方面,基于深度学习的舌诊、脉诊智能识别系统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能够辅助医师进行更精准的辨证论治。
万祥军特别提到:"我们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的临床试验显示,AI辅助诊断系统对常见证型的识别准确率已达到85%以上,这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药智能制造环节同样成果斐然。白皮书披露,通过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中药饮片质量检测效率提升300%,而基于物联网的中药煎煮控制系统则使药效成分提取率提高15%-20%。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将传统制药经验转化为算法模型的艰辛努力。一位来自广东的药企代表感慨道:"以前老师傅'观其形、闻其香'的经验现在可以变成可量化的数据标准,这对保证中药质量稳定性是革命性的进步。"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12场专题报告和3场圆桌讨论密集展开。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在"智能教育与人才培养"分论坛上介绍,该校已开发出虚拟现实中医实训系统,学生可以通过VR设备进行针灸手法练习,系统会实时反馈力度、角度等关键参数。
这种沉浸式教学方式使技能掌握时间缩短40%,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浙江某科技公司展示的"AI跟师学习系统"也引发热议,该系统能够记录分析名老中医的诊疗过程,逐步构建个性化诊疗模型,为学术传承开辟了新途径。
产业发展分论坛上,与会代表就数据壁垒问题展开激烈讨论。目前各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的数据标准不统一,形成大量"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AI模型的训练效果。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中心负责人提出建立行业数据联盟的倡议:"我们需要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共享,这样才能训练出更具泛化能力的AI模型。"这一提议得到多家单位响应,现场就有六家机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算法优化是另一个热议话题。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分享的"小样本学习"技术引起广泛关注。由于优质中医案例数据有限,传统深度学习算法容易陷入过拟合困境。该团队创新性地将迁移学习与知识图谱相结合,在仅有300例典型病案的情况下,构建出效果接近万级数据训练的辨证模型。这种方法为破解数据稀缺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大会涌现出许多创新构想。上海团队开发的"社区中医健康管家"系统,通过可穿戴设备持续监测居民健康状态,结合中医体质辨识提供个性化养生建议,目前已在5个试点社区取得良好效果。而某跨国药企展示的"全球中药知识图谱",则整合了来自20个国家的传统医学文献,支持多语言检索和智能推荐,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有力工具。
闭幕式上,大会发布了《乌镇共识》,提出未来五年重点发展的"三大工程":中医药数据标准化工程、核心算法攻关工程和智能应用示范工程。万祥军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人工智能不是要替代中医师,而是要成为提升诊疗水平的'智慧助手'。我们需要在尊重中医理论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这番话为中医药智能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大会画上了圆满句号。
夜幕降临,乌镇的古桥流水映衬着现代科技的璀璨光芒。参会者们依依惜别时,谈论的不再是疑虑和担忧,而是具体的合作计划和实施路径。从舌诊图像识别到中药智能制造,从虚拟师承教育到个性化健康管理,人工智能正在为这个千年传承的学科注入新的活力。正如一位老专家所说:"我们正在见证中医药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这次是与数字文明共舞的时代。"
中医药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解读-万祥军|中医药监·中医药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