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DRG支付方式改革-李大奇 |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
在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洪流中,“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句话不仅是对改革决心的坚定表达,更是对中医这一传统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位置与角色深刻思考的写照。近年来,随着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方式的逐步推广,这一源自西方的医疗费用管理工具正深刻影响着我国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特别是对于中医医疗机构而言,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囯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论坛。北京市作为全国医疗改革的先锋,率先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了DRG模拟运行体系之中,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实践探索中医与现代医保支付制度的融合路径。
然而,经过一年的模拟运行,数据显示中医医疗机构在DRG付费模式下普遍面临支付亏损的问题,特别是以内科治疗为主导的临床科室,其困境尤为突出。这一现状不禁引人深思:为何旨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DRG支付制度,在中医领域却遭遇了水土不服?
首要原因在于DRG支付标准的制定未能充分考量中医医疗机构的特殊性。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其治疗方案往往依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发展阶段及个体差异灵活调整,而非像西医那样严格遵循既定的疾病分类和治疗路径。
因此,将中医诊疗过程简单地套入DRG的分组框架内,难免会出现费用标准与实际成本不符的情况。例如,中医对于慢性病的管理和治疗,往往强调整体调理和长期效果,而非短期内快速解决单一症状,这导致治疗周期长、费用构成复杂,难以被现有的DRG支付标准所准确涵盖。
其次,DRG付费模式更适合外科手术类或病种相对单一的病例,而中医的优势恰恰在于对复杂病情的综合调理。中医临床实践中,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同时接受针灸、推拿、中药汤剂等多种治疗手段,这些治疗虽各具特色,但在DRG分组中却难以被准确归类,从而导致治疗费用被低估。
此外,中医强调的“治未病”理念,即通过预防和调养减少疾病发生,这一过程中的投入与成效在DRG支付体系中更是难以体现,进一步加剧了中医医疗机构的支付压力。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主动构建适合中医特点的标准体系。
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与中医行业的沟通协作,深入调研中医医疗服务的成本构成,科学调整DRG支付标准,确保中医医疗机构能够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同时,探索建立中医特色DRG分组体系,将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疾病分类纳入考量,使支付标准更加贴近中医临床实际。
另一方面,中医医疗机构自身也应主动适应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诊疗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优化诊疗流程、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加强成本控制等措施,降低不必要的医疗开支,提升中医服务的性价比。此外,中医医疗机构还应积极探索与西医机构的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效能。
在此过程中,加强中医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制定统一的中医诊疗规范、建立中医临床数据库,不仅可以为DRG支付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还能促进中医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提升中医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医诊疗过程进行精准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的服务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构建中医标准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政府、行业、医疗机构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中医的传统精髓,又要勇于创新,积极拥抱现代科技,推动中医与现代医疗体系的深度融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总之,“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医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发展之路虽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中医发展的道路,让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医学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医院DRG支付方式改革-李大奇 |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