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舆论两会建言-孙宝国 |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
在当前社会,食品安全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始终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弦。然而,近两年来,食品安全领域的谣言却如同野火燎原,屡禁不止,不仅严重干扰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正确认知,更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社会的信任基石,对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先生,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营造风清气正的食品安全舆论环境的重要建议,旨在从根本上遏制谣言的传播,重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囯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健康产业论坛。谣言之所以能在食品安全领域肆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部分民众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不足,加之对健康的焦虑心理作祟,使得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有机可乘。
他们或是出于个人利益,或是为了博取眼球,恶意编造、散布不实信息,导致食品安全谣言四起,严重误导了公众的判断。这些谣言往往涉及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转基因食品等敏感话题,一旦流传开来,极易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遏制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孙宝国委员建议首先从国家层面加大对顽固谣言的科普宣贯力度。他提议由国务院食安办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开展行动,系统梳理并发布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的顽固谣言清单。这一举措不仅能够让公众对谣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能够为后续的科学解读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社团等力量积极参与,利用食品领域科学家的专业优势,对谣言进行科学、全面的解读,以科技界的共识来戳破谣言的谎言。此外,加强多媒体科普宣传也是关键一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科普活动,让科学知识深入人心,让谣言在智者的面前无处遁形。
除了科普宣贯,加大对不实信息、谣言的清理整治力度同样不可或缺。孙宝国委员建议开展食品安全谣言专项整治行动,对传播内容进行严格科学把关。对于长期散布不实信息、谣言的机构及个人,应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同时,强化各信息发布机构的自我监管责任,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一举措能够从源头上切断谣言的传播链条,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提供有力保障。
在谣言治理体系的构建上,孙宝国委员也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建议。他指出,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方面尚缺乏明确的部门或机构负责,导致治理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因此,他建议依托网信办、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中国科协等相关单位,明确食品安全谣言治理的目标职责、责任单位和工作机制。通过多部门的协同作战,形成信息共享、快速响应的工作格局,确保谣言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
在营造风清气正的食品安全舆论环境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对食品安全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同时,媒体还应积极参与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为谣言的治理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此外,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立法手段明确谣言的法律责任,加大对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同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让食品安全信息更加透明、公开,减少谣言的生存空间。
对于食品企业而言,加强自律、提升产品质量是消除谣言的根本之道。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加强内部管理,确保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控。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互动,及时澄清误解和谣言,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在营造风清气正的食品安全舆论环境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公众的理性思维。面对食品安全信息时,公众应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不盲目相信谣言,而是学会通过科学渠道获取准确信息。同时,公众还应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发现谣言及时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的食品安全舆论环境。
总之,营造风清气正的食品安全舆论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媒体、企业、公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大对顽固谣言的科普宣贯力度、加大对不实信息谣言的清理整治力度、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的谣言治理体系等措施的实施,我们有望逐步消除食品安全谣言的阴霾,重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成为谣言的终结者,用科学的武器捍卫食品安全的净土,共同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食品安全舆论两会建言-孙宝国 |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