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技术创新平台两会建言-王立平 |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食品安全形势下,建设一流的食品领域技术创新平台显得尤为重要。食品安全不仅关乎民众的生命健康,更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囯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论坛。随着食品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构建一个全链条、全过程的高效监管体系,成为摆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食品安全点多、线长、面广,食品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急需健全完善的全链条、全过程监管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主席王立平建议,建设一批国际国内一流的食品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强农产品储运加工与食品制造、食品安全主动防控等现代食品技术攻关,构建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
王立平委员的提案,直击食品安全的要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其中,建设一批国际国内一流的食品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无疑为加强食品安全科技支撑提供了有力抓手。这些平台不仅能够汇聚顶尖科研力量,推动农产品储运加工、食品制造、食品安全主动防控等领域的技术攻关,还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为食品安全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王立平委员强调了“四个最严”要求的重要性。这包括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这些要求必须贯穿食品生产流通的各领域、各环节,确保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步都严格把关。同时,他提出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格监管执法,对于任何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都要依法严惩,绝不姑息。这种坚决的态度和果断的措施,对于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食品领域的改革创新。一方面,要堵塞漏洞、补齐短板,通过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提升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食品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建立食品检验共享实验室,支持食品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这些举措不仅能够提高食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还能够为食品安全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保障。
在构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方面,王立平委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他强调要落实政府监管责任,优化跨部门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机制,着力消除监管盲区。这意味着政府各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食品安全挑战。同时,他提出健全完善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运行机制,强化考核力度,确保各项监管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此外,王立平委员还注意到食品安全涉及多环节、多部门,涵盖多要素、多主体。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治理格局,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这包括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推动食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自律作用,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加强媒体监督,曝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在建设一流的食品领域技术创新平台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食品安全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通过加强与国际先进食品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快速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提升我国在国际食品安全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实施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食品安全科技人才是支撑食品安全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相关专业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食品安全科技人才;同时,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这些人才和团队将成为建设一流食品领域技术创新平台的中坚力量。
建设一流的食品领域技术创新平台是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举措。我们需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强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同时深化食品领域改革创新,构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通过这些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打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可持续的食品产业生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食品产品和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需要共同努力、携手前行,共同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食品技术创新平台两会建言-王立平 |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