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国家标准两会建言-高子程 | 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
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预制菜以其便捷、高效的特点迅速占据了餐饮市场的一席之地,成为许多家庭和工作人士餐桌上的新宠。
然而,随着预制菜市场的蓬勃发展,一系列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现状,建议尽快出台预制菜领域统一国家标准,以科学严谨的标准体系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建立法律法规机制作为制度保障,更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全面、细致、可操作的标准体系,以确保预制菜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监管。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囯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中食国粮·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论坛。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除了建立法律法规机制,关键在于构建标准体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建议,围绕预制菜产品类别、原料生产、产品供应、加工生产 与食品营养及功能等方面尽快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明确产 品质量要求和制作、存储流程规范。
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制定,首先应明确产品类别与原料生产标准。预制菜种类繁多,涵盖了从主食到菜肴、从冷冻到常温保存的各类产品,因此,标准制定需充分考虑不同类别预制菜的特点,对其原料选择、加工方式、添加剂使用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原料生产方面,应强调源头控制,确保所有原料均来自合法、安全的渠道,且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对于农产品原料,还应关注其种植、养殖过程中的农药、兽药残留问题,确保预制菜从源头上就具备高品质与安全性。
在产品供应与加工生产环节,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制定同样至关重要。产品供应方面,应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审核机制,对供应商的资质、信誉、生产能力进行全面评估,确保供应链的稳定与可靠。加工生产环节,则需细化加工流程、工艺参数、质量控制指标等,确保预制菜在生产过程中不受污染,且营养成分得到合理保留。此外,还应关注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条件、设备设施、人员培训等,确保生产过程符合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食品营养及功能方面,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制定也应给予充分重视。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日益关注,预制菜的营养成分、功能宣称等成为影响其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标准应明确预制菜的营养成分标注要求,包括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基本营养成分,以及可能添加的功能性成分(如膳食纤维、益生菌等)。
同时,对于功能宣称,应建立科学的验证机制,确保其功能宣传真实可信,避免误导消费者。在构建预制菜标准体系的同时,建立健全预制菜食品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安全监管体系也至关重要。食品认证体系是对预制菜质量与安全性的重要保障,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审核与评估,可以有效提升预制菜产品的信誉度与竞争力。
追溯体系则能够实现对预制菜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全链条的实时监控与追溯,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能够迅速定位问题源头,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与影响。完善预制菜行业监管机制,强化预制菜“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确保预制菜食品安全的关键。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预制菜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形成有效的震慑力。同时,还应推动建立预制菜行业自律组织,引导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与行业形象。
此外,提高预制菜行业准入门槛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设定严格的企业资质要求、生产条件要求、产品质量要求等,可以有效筛选出具备实力与责任感的企业,淘汰那些不具备生产条件或产品质量不稳定的企业,从而净化市场环境,提升整个预制菜行业的质量与水平。
在推动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还需注重加强消费者教育与宣传。通过媒体、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普及预制菜相关知识,提高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识与鉴别能力。同时,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为监管部门提供线索,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出台预制菜领域统一国家标准,构建科学严谨的标准体系,是保障预制菜食品安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机制、标准体系、监管机制与消费者教育体系,才能确保预制菜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守食品安全的底线,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美味的预制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