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 两会建言城乡融合-郑海涛 |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
自2022年以来,广东省实施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不仅在政策层面上为全省的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在实践中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及汕尾市市长,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宏伟蓝图在汕尾的逐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3月6日下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我深感“百千万工程”不仅是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更是促进地方固本强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务实之策。两年多来,汕尾市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人口结构上——2024年,汕尾常住人口首次突破270万大关,实现了连续两年正增长。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大量外出乡亲、高层次人才及创业青年的回流与聚集。他们被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所吸引,带着资金、技术和创新的理念,为汕尾注入了新的活力。人口的正增长,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质量与结构的优化,为汕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与此同时,汕尾的城市能级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华丽转身。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不仅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大幅提高,还在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两年位居粤东西北地区前三,这是对汕尾近年来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所做努力的最好肯定。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为吸引更多投资、人才和游客创造了良好条件。
这些变化并非偶然,而是汕尾市聚焦环境提质、城乡提能,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必然结果。我们围绕“全域镇村典型示范”目标,双管齐下,一方面统筹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植树造林、河湖治理、垃圾分类等措施,汕尾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绿水青山成为最亮丽的底色。
同时,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升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圩镇和宜居乡村,让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实质性提升。另一方面,我们聚焦塑强筋骨、增强动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文旅产业和富民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汕尾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元化产业集群。
同时,依托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和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此外,我们还注重发展富民产业,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在聚焦惠及群众、福及老区方面,我们着力补短板、惠民生,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均衡配置。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汕尾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我们还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展望未来,汕尾将继续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向纵深发展。我们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整体性跃升。我们还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在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才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和协同作战相结合,才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和共享发展相结合,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汕尾的实践证明,“百千万工程”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广东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汕尾力量。
百千万工程 两会建言城乡融合-郑海涛 |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